对传统出版业来说,这是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南京印刷
美国文学经纪人安德鲁怀利最近的一项决定让不少人跌破眼镜,她宣布成立专营电子版现当代文学经典图书出版机构,并一举签下包括帕慕克、奈保尔、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厄普代克等在内的17位顶级作家的20部作品的电子版权,独家销售于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平台。此举的石破天惊之处在于,不久的将来,作家可以不再跟传统出版社签售纸质书版权,而直接把版权卖给电子出版商。这意味着电子书无需再向纸质书“要”版权,好比番茄直接到了人们嘴边,而无须经过批销市场和菜场转手。
对传统出版业来说,这是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再加上今年4月推出的ipad和刚刚发布的kindle3,无疑又把这颗炸弹的时间表拨快了不少。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的数据,ipad上市不到半年,销量已超330万台;2008年,kindle便已拥有超过50万台的销售量,一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6倍,随之增长的是亚马逊的电子书销量。去年圣诞节前后,该网站宣布,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纸质书,现在每卖出100本纸质书,便有接近180本kindle版电子书同时售出。更要命的是,kindle3的售价不到200美元,对消费者诱惑巨大。前不久,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甚至高调宣布,因在线版需求大大超过纸质版,在编的第三版《牛津英语词典》将不再以“砖头”面目示人,只出电子版;而荷兰威科集团2009年数字出版收入已经占到其34亿欧元营业收入的52%。当大众逐步接受了纸质书将要被电子书“消灭”的观念时,关于书籍未来的命运,会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吗?
有专家坚持认为:“狼来了”还为时过早
然而,在这次高层论坛上,书籍未来命运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关注。出人意料的是,在唱衰纸质书的声音中,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却提出:“传统出版绝对不会在5年内被消灭,而这5年或是更长的时间,正是传统出版业学习怎样转型以及如何与数字出版长期共存的时期。数字出版横空出世是必要的,但肯定不是绝对的。”李锡东认为说“狼来了”还为时过早的观点,得到许多在场出版界高层人士的响应。
陈建安说:“纵观目前电子书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许多热潮来自于载体商即电子书生产商的一厢情愿。理由是许多出版社拥有的大部分内容的电子版权尚未厘清,譬如公版、教材、音乐与工具书等,这就决定了即便是在阅读器盛行的未来,它也仅是一种阅读形式,而无法完全取代纸本阅读。安德鲁怀利的“虎口夺食”也因为版权问题遭到了兰登书屋和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谴责。据悉,兰登书屋已宣布,拿回了被怀利“抢走”的其中13本经典图书的独家电子版权。
曾任“联合文学”总经理、现任汉光创意总经理的朱玉昌则提出,现阶段数字出版技术面临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数字文本多数缺乏一致性的文本格式,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目前市场上的各类电子阅读器下载的格式多有差异,造成在文本格式上不能兼容的结果,所以想要畅读各家出版物内容的读者,势必要为此购买不同的阅读器。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谈论电子书的时候,其实谈论的只是电子阅读器。
一些优美文字和有些人,注定要活在纸面上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业界领军人物并非想要质疑电子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谁都无法回避,当我们在地铁上看到小年轻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看网络小说或是在星巴克用ipad浏览杂志的时候,我们越发深信现代人是多么地依赖掌上阅读。相反,我们的耳边倒是经常听到很多书店身处困境或一个接一个悲壮地“倒掉”,为此甚至有人扬言要在微博上不断更新“独立书店每日讣闻”。
但当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书籍和阅读的历史,也许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形。就如台湾著名作家、出版人唐诺所言:“在我们生下来的时候,书的形态就已经是那个样子了,但3000年前的书不是这样的,孔子当年用的是竹简。当年用纸来取代竹简,古人有没有感慨?肯定有。有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危险和灾难?也有。但有些东西,发明出来后就接近完美了,并不需要太大改良,比如筷子和刀子,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书本也是这样。”
对此,书评人毛尖说得更加透彻,她和她的朋友们近来也常为这个话题所困扰:纸质书还能维持多久?她认为,在电子书挥戈往前的今天,一些优美的纸质书还真有堂吉诃德的意思;但有些文字和有些人,注定是要活在纸面上的。如果用电子书看是种浪费,就像民国佳人穿三点式,没味儿。
张大春在小说《离魂》的结尾写道:“他摸了摸脸颊上泪水轻轻爬过之处,略有些痒意,居然是那一部虬须,又都蹿长了出来。”即使电子书真的消灭了书本,没准儿会有那么一天,纸质书会不知不觉地又都蹿长出来—南京印刷。